“十二五”期间,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取得成效,治理思路更加明确,制定了中长期治理规划,完善了工作体制机制,拓宽了项目投融资渠道,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实现了“从点源转变为系统综合治理、从小流域治理转变为全流域治理、从末端截污治理转变为源头截污治理”三个转变,呈现环湖截污治污系统基本建成、健康水循环体系(一进一出)形成、草海水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修复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动员进一步增强五大亮点。
目前,滇池水质企稳向好,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在相关部门开展的民意调查中,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水体漂浮物减少、水体异味明显减轻、周边湿地增加,对近年来滇池治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截污治污系统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昆明相继建成了第九、十、十一、十二4座地埋式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规模36万立方米,使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12座,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同时,建成97公里环湖截污主干管渠及10座配套雨污混合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十五”末的55.5万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91万立方米。
此外,目前昆明市政排水管网累计达到5569公里,旱季主城建成区的污水收集率达到92%,流域污水收集率达到75%;建成17座雨污调蓄池,可收集储存老城区21.24万立方米雨污混合水,减少了合流区域雨污混合水溢流排放。
据统计,2014年滇池流域点源污染负荷削减量为化学需氧量86151吨、总氮11182吨、总磷1407吨、氨氮7665吨,点源污染负荷削减量约占78%,入湖量只占22%左右。
健康水循环体系基本形成
近两年来,从200多公里外的德泽水库奔腾而来的牛栏江水成为滇池水体置换最大的动力和来源,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自通水后,每年可补水5.66亿立方米,这是滇池自然水循环体系中的最大亮点。随着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正式通水运行,实现了“与湖争水”向“还水予湖”的历史性转变,水体置换周期大大缩短。通过湖滨“四退三还”和流域生态建设,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湖进人退”,流域水源涵养能力逐步提升。流域产流—汇流—蓄水—补水的自然循环系统得到优化。(记者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