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30年“绿变”看禄劝

来源: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网日期:2015-11-26 20:10

  林业产业“速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设立林业产业发展办公室,成立林业产业协会,建立林产品展示中心,禄劝林业产业迅速发展。林业年总产值由1985年的1800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9.5亿元,增长52倍。

  核桃1985年约8万亩,2000年达到15万亩,2010年达30万亩,2015年达到110.8万亩;板栗1985年约5.3万亩,2000年达到12万亩,2015年达到16.7万亩;花椒1985年约0.03万亩,2000年达到0.8万亩,2015年达到2.07万亩。数据表明,随着省、市对干果产业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特别是核桃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进一步拓展,产业带动作用日见彰显。

  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禄劝抓住机遇,结合全省“云药”产业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林下产业,主要培育草乌、三七、重楼、党参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道路加固拓宽,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加上禄劝地理条件及区位优势独特;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野生天然食用菌品种多,数量大,消费者多,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剩余的劳动力和广袤的森林为野生动物驯养及森林旅游提供有利的条件,转移剩余劳动力从事森林旅游和林产品加工,整合当地文化、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林下资源开发等优势,为禄劝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护生态“巨变”

  30年来,禄劝林业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保护生态为主的根本性转变。2003年木材公司改制,国有、集体木材经营退出历史舞台,生态建设的大变化,翻开林业发展崭新的一页。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区划生态公益林288.18万亩,商品林156.55万亩。公益林按事权分:国家级公益林127.51万亩、省级公益林127.65万亩、市级公益林31.64万亩,公益林补偿得以具体落实。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县有国家级、省级保护野生植物9种,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11种,建档保护的名木古树7819株,湿地保护8.22万亩,建立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    

  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扎实有效。30年以来,全县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购买运兵车20辆、运水车8辆,在重点林区配置20吨消防水罐14个,完成护林员GPS定位系统建设,森林火灾发生控制在1%。以内,目前全县防火扑救队伍近3000人,其中,专业扑火队伍有森警中队35人,云龙水库大坝扑火队35人;半专业扑火队伍有县森林管护大队30人,县林业局机关应急分队60人,全县护林员775人,每个乡(镇、街道)扑火队30人,民兵就急分队2100多人。设立森林病虫害监测点3个,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24万亩,有效控制板栗疫病、松小蠹、金龟子等重点有害生物的发展蔓延,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

  30年来,禄劝持续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取缔17家非法经营木材加工厂,查处各类破坏涉林行政案件560件,处罚人员723人,涉林刑事案件189件,追究刑事责任217人,有力地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林业改革“稳变”

  30年来,禄劝林业改革由“重取轻予”逐步向“重予轻取”转变。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后,禄劝林业改革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传统林业过渡到生态林业逐步进入现代林业初级阶段。林业稳步改革为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提供政策性支撑。

  改革开放初期,禄劝还有较多的荒山,森林生态状况需要迅速恢复。县委、县人民政府做出“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尽快绿化禄劝”的决定,禄劝落实造林绿化任务,与德国签订中德合作造林项目,以改变传统造林方式, 1999年4月中德合作项目在马鹿塘、撒营盘两乡镇试点正式启动,2000年推广到8个乡镇进行实施。截至2004年底,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共营造防护林5.29万亩,经济林1.24万亩,封山育林5.4万亩,节能改造3185眼,完成任务数量的100%。

  从2005年开始,德援项目主要精力转向全面补植补造阶段,通过3年的整改完善,到2007年底,顺利通过省监测中心验收。专业技术化工程造林极大的提高造林质量,通过建立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有力保障造林绿化进程。在全县大范围推广“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林果结合”的林业新模式,大力发展林业新经济。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模拟飞播等多种绿化途径,迅速加快禄劝绿化荒山步伐,由传统的单一树种造林转变为多树种混交模式,林业发展呈现全新格局。

1 2 3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