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户市属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为9346.56亿元,同比增长3.3%;营业收入473.28亿元,同比增长30.1%;成本费用率103.47%,同比减少2.75个百分点……上周,昆明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通报了今年上半年市属国资监管企业的“成绩单”。
昆明国有资本向上的新动能来自哪里?市国资委党组书记、主任陈春坦言,近年来,昆明不断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向深水区“破浪前行”,激发了新旧动能转换活力,加强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全面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国有企业“轻装上阵”,促进全市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改”出新活力
5家市场竞争类企业利润上扬
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任务。在陈春看来,国企改革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从改革初期放权让利,到20世纪90年代产权改革,到新世纪初期国资监管,再到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每个阶段、时期的国企改革都有其历史任务和使命。当前,昆明的国企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以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为要务。这也是检验昆明国企改革成效的内核标准。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昆明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积极探索国企改革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效。”陈春介绍,现在昆明正在全面推动《昆明市全面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并明确任务清单。
值得关注的是,在推进上述三年行动过程中,昆明积极探索国资国企监管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胆探索吹哨式监管、柔性监管、权力下放与召回制度,实现对市属国企的赋权放活、动态评估、优者扩权、劣者限权。同时,积极主动探索实践昆明市属国企“两制监管”体制,第一类是现行规制下的监管不变,第二类是业绩对赌——充分授权下的自主自律监管,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实现由“有线风筝式”监管转向“无线遥控无人机式”监管。
目前,市国资委通过对滇池水务公司试行“两制监管”改革,逐步探索从传统“制度审批式”监管转向“合同契约化”监管,并“改”出了活力、竞争力、创新力。仅今年上半年,滇池水务、云内集团、佳湖地产、中北集团及安保集团5家市场竞争类企业,就实现利润总额4.48亿元,同比增加49.4%。
“创”出新格局
移交国企退休人员超20万人
国企改革不仅要做加法、乘法,还要做减法、除法。陈春认为,当前国企改革中的“混、改、合”方式,虽有“合并同类项”,降低同质化竞争之意,但也需要看到昆明“压缩层级、瘦身健体”的创新一面。
为解决市属监管企业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以及集团公司监管下属公司“鞭长莫及”等突出问题,昆明研究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在昆明市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双重压力下,市国资委一边牵头出台《昆明市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一边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挂图作战、强化督查,明确了“先现状移交再核查、先线下移交再线上导入、先进门再分家”的“三先三再”线下原则,全面开展昆明市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工作。
截至2020年底,昆明市移交驻昆中央、省属以及市级、县(市)区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20.59万人,完成率100%,涉及驻昆央企9.21万人、省属企业9.64万人、市属企业1.40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改制(破产)企业托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底数不清等问题,市国资委切实履行国有资产出资监管职责,对10户改制企业开展托管国有资产确权试点工作,涉及国有资产2.21亿元,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目前市国资委正委托昆明国资管理公司选聘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托管国有资产确权的资料收集、整理、测绘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今年内完成国有资产确权。
同时,积极推进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工作。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完成41户企业的集中统一监管工作,涉及国有资产约15.74亿元。另一方面,按照有关要求,市国资委正全力推进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工作,目前已完成23户企业公司制改革方案及改制后新公司章程的审批,以及3户企业清算注销实施方案的审批。(昆明日报)